内蒙附院项目处钟维亮报道 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大自然的吐故纳新,然而对于一些身患重症的病人来说,大自然已无法满足他们吐故纳新的需求,而只能借助医用氧气来延续生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个医院物业的管理单位,确保制氧系统万无一失,就如同把住了重症病人的“生命关”。我们内蒙项目处从2005年1月进驻附院起就接管了该院制氧站,一年多来,项目处一直将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从严把关,职能部门及人员忠实履行职责,严格管理,精心呵护,确保了制氧系统的良好运行,圆满完成了输氧任务。
这套由国外引进的高科技设备包括压缩机、控制柜、过滤器(包括脱油过滤器、除水过滤器、氧气过滤器)、冷冻式干燥机、 制氧主机,另外还配备了两台真空负压吸引泵,技术含量较高,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甚严。而管理制氧系统我公司是首次涉足,当时不仅没有经验,而且也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为此,项目处专门选派人员到北京中外合资容器压力厂进行相关技术学习,考取了压力容器操作资格证书,同时,还专门邀请厂家技术人员亲临示范,并多次组织专业化培训,有效地提高了项目处制氧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项目处还特别注重从社会上引进懂技术、懂维修的专业技术人员。班长刘胜雨就是其中一位,在学校他学的是制冷专业,深谙压缩制冷工作原理,来项目处工作之前,曾在双汇集团及星级宾馆工作过。到项目处制氧站工作后,他爱学习、肯钻研,业务技能迅速提高,很快就成为制氧站的顶梁柱。为使值班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系统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及时做出反应,他根据制氧系统工作原理几经琢磨、试验,发明了故障报警灯,对于赢得排除故障隐患的宝贵时间,提高制氧系统安全运行的系数发挥了很大作用。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制氧班的其他三位员工也都鼓足了学习劲头,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很快都成为了集操作、保养、维修于一身的好手。
制氧工作直接关系到重症病人的生命安危,牵动着重症患者与家属的心,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为了使工作万无一失,项目处为制氧站专门制定了严格缜密的规章制度,要求操作人员严守操作规程,做到勤观察、勤巡检、勤保养,认真做好各项记录,确保设备安全运行和病人安全用氧。根据制氧站工作实际,先后建立和完善了7种上墙制度,10余种包括制氧站值班记录表、设备运行情况表、测氧记录表在内的实用表格,使制氧站工作有了一整套制度规范。另外,制氧站还根据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制定出了相应的应急预案,为确保全时空安全供氧做好了充分准备。2005年12月16日,制氧工作站突然断电,情况紧急,每耽误一分钟都有可能导致一个生命的离开。操作人员在不明停电原因的情况下,沉着应对,迅速启动紧急预案,立即打开储氧室静止阀,启动储氧备用系统,及时保证了各手术室、病房氧气的正常输送。随后立即查找停电原因,凭借丰富的业务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他们很快便发现是由于电闸开关负荷过大导致跳闸,于是立即更换电闸开关,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正常制氧、供氧。接管至今,无论是出现可预见的故障还是不可抗拒的突发情况,从没影响过病人正常用氧。
制氧工作岗位重要,责任重大,非常辛苦,需要很强的责任心。鉴此,项目处在组建制氧班的时候,就专门挑选了责任心强的员工来从事制氧工作。制氧班的员工深知肩负责任的沉重,因而对工作一向是高标准、严要求,从来不敢有半点马虎。制氧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必须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并要做到在值班时间内寸步不离,每15分钟检查一次各种仪表的数据。由于设备本身对周围环境温度有严格要求,因此在设备间装有几台大功率空调来帮助设备降温,但是由于设备间条件限制,空调的室外机却不得不设在值班员值班的地方,这样一来值班工作间温度骤增,夏季达到40几度,为此制氧班员工吃了不少苦,其中一位员工身宽体胖,本来就怕热,再经如此高温的“烘烤”,背上等部位长满了痱子,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出现过局部溃烂的情况。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员工们依然是任劳任怨,工作一丝不苟。在制氧班一名员工的个人工作总结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没有惊人的业绩,有的只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从业精神,有的只是以单位为家,恪尽职守、埋头苦干的工作态度,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体现自己的价值就是最大快乐!”正是有这样一种境界,所以他们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每天都在用心工作。
接管医院制氧站,填补了公司在医院物业服务内容上的一项空白,实现了零的突破和由缺乏认知到驾轻就熟的质的飞跃,为公司进一步拓展医院物业管理服务领域作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一年多来,制氧站全体工作人员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平均每天向附院病室及手术室输送氧气400多立方米,合格率达100%,出色地完成了制氧、供氧任务,得到了附院领导的赞扬和肯定。
(本站编辑:徐广泉 王响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