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全国性战“疫”打响。大兴人民医院是北京大兴区指定的新冠肺炎收治医院。当听说隔离院区需要物业服务人员时,一批不顾风险的国天人毅然选择了报名参战。为减少感染机率,医院要求进驻现场的工作人员要精简到最少。经过院方数次专项培训、筛选,最后确定由4名管理人员和9名一线员工组成抗“疫”小分队,进驻隔离院区。2月13日,他们正式进驻新冠收治院区。2月15日,院区正式收治新冠肺炎患者,他们开始与医护人员同患难,并肩战“疫”。
疫情就是命令,坚守就是责任
王瑞、张海明是最早进入隔离院区的物业员工。2月3日开始,两人负责门岗值守。当时正在施工,病房楼还没有交付使用。施工人员繁杂,进出频繁。白天他们要对车辆进出和人员进行严格检查、测体温。更难熬的是晚上,整个院子空荡荡的,他们还要定时对院落进行安全巡视。因人员没有完全进驻,他们还要负责与施工单位进行相关对接,从施工单位相关人员手中接收着各式各样的物资,不能出丝毫差错。
最忙的那几天,正好赶上北京开春的几场大雪。当时气温骤降,王瑞、张海明每天不仅要做好执勤工作,还要及时清扫门前积雪,为出入的车辆清理路面。工作完成后,他们就挤在简易的门房中互相依靠着取暖。王瑞说:“那几天雪大、风大,天气特冷,这个简易的门房也没有什么取暖设施。风一大,四处漏风,我们穿着大衣都被吹的透透地,上下牙齿直打架!不过,既然我们报名选择了这份工作,我们一定会坚守岗位,守土有责!”
新冠病区里的多面手--郭艳秋、李春燕、向家琴、高洪莉
郭艳秋、李春燕、向家琴、高洪莉是通过院感考核培训第一批进入病房的保洁和外勤,她们是冲在疫情最前线的工作人员。每天她们需要穿着隔离服、带着护目镜,完成清洁区、污染区和隔离病房的保洁、消毒、医疗废物收集和运送等工作。一干就是5个多小时。

为了减少工程人员进出病区的风险,除了完成这些日常工作以外,保洁和外勤人员还练就了一专多能技能。每次进出病区尽可能多的完成一些简单的病房维修工作。如“327病房的窗帘拉不动!”“收到,我10分钟后就到”立即有外勤人员做出回应,赶过去维修。“37床没热水”又是一个故障报修留言,很快保洁师傅在对讲机指导下接通电源。
2月22日凌晨,工作群里再次发出故障信息“电梯坏在二层了,不能动了,需要抓紧修一下。”电梯故障,太专业了,保洁人员聚到一起讨论着。“我们试了,电梯还是不行?需要专业人员修理!”电梯维修人员到了之后,因为感控问题无法进入。只能在中控室利用监控和对讲机的指引下,进行远程指导。李春燕在现场配合着进行电梯维修。故障找到了,是电梯光幕出现了故障。将“电梯调到司机状态,再试一试……”半个多小时的远程指导维修,电梯恢复正常使用。真是“一专多能”,多亏有她在里头!边上的后勤主任在称赞的同时,也竖起了大拇指。
忙里忙外的“小袁师傅”
袁清永,院区唯一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是院区里最忙的“小袁师傅”。个子不高的他,但却总有忙不完的活。早在院区交付使用前,他就开始忙碌。既要完成院区内所有房间的用电、用水的检查和验收工作,还要完成医院网络电话和外线电话的调试安装。他总会收到医院给的的小纸条,上边写满了今日需要完成的各项工作。
“……这些是病区二层我们检查汇总出来的问题,今天下午4点就要收疑似病人了,需要在病人入住前全部修好!”,2月15日一大早,袁师傅就收到一张密密麻麻写满字迹的小纸条。看着这么多工作要完成,他也不由得皱了一下眉?时间还这么紧张,担心自己完不成。然而,他很快展开了眉梢,心想着,拼了,决不能掉链子!“得咧!这就去” 袁清永二话没说,立即拿着单子再次赶回了病房。这一干就是5个多小时,下午3点多,才匆匆在病人入住前赶出来,午饭也没吃上。
(通讯员 李国光)
责任编辑:王响笛
编 辑:王文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