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北京专门收治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病人的小汤山医院重启试用,用于境外来(返)京人员中需筛查人员、疑似病例及轻型、普通型确诊患者治疗。同样经历过SARS洗礼的北京国天健宇物业管理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国天物业”),与小汤山医院站在了一起,筑起与首都人民共同抗击疫情的战斗堡垒。本期杂志采访到国天物业董事长王立坤,通过国天物业的抗疫经历讲述此次疫情带来的思考。

记者:为防控日益严重的境外输入疫情,北京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决定启用小汤山医院,国天物业再次站到了抗击疫情第一线。我们想知道,国天物业在参与小汤山重建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王立坤:2月17日,我们接到了北京市医管中心的消息,北京要启用小汤山
医院,作为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定点医院。几千名工人提前入场,中国的基建速度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在非常快的时间内,建成了一座1500张床位的医院,我们到现场一看,非常震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感觉作为一个企业,此时应该是承担起社会责任的时候。我们主动向北京市医管中心和小汤山医院两级党委递交了请战书,承担医院抗击疫情的物业服务任务。
进驻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人员问题,时间紧、任务重。国天物业迅速组建了小汤山志愿者服务队,全公司先后有460名员工报名,最终进选出50名员工确定进人疫区,进行前期准备作。每个人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演练,如穿脱防护服、隔离衣是每个员工必备的培训内容和硬指标,必须完成。培训演练都非常严格,北京市委市政府、市医管中心也很重视。
3月16日,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正式启用,主要用于境外输入人员疫情防控。物业人员需求已经达到300多人,国天物业紧急从北京区域征调精兵强将,支援项目,24小时全天候保障抗疫物业服务工作,随时冲在隔离病区中担负高强度、高风险的病区保洁、维修、医疗垃圾清运、被服洗涤、确诊病人转运等保障工作。
医院开诊以来,短短几天时间,所有查病区人员全满,病床使用高速流转,300多名员工全天候保障,特别是工作在污染区的100名保洁,更是不分昼夜,时刻备战,以病区通知为号令,随时进入污染区隔离病房。大部分人都曾身穿防护服和隔离衣在污染区连线工作12小时以上,更有甚者超过36小时。
作为企业负人,我一直坚持在小汤山医院现场办公,靠前指挥,与员工吃住在一起,亲身感受到我们国家政府抗击疫情的决心和信心,也给我们物业人鼓气加油。
记者:医院是集团服务的重要项目,请问国天物业是如何对这么多类型项目进行统筹安排的?取得了哪些效果?
王立坤:经过多年潜心探索实践,国天物业成功走出了一条以医院物业服务为主业的“一专多能”的品牌发展道路。如今,我们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服务了100多家大型综合医院。针对这100多家医院,实施区域化管理,将项目按照项目类型、大小和所在地区分成若干区域。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其中半数以上都担负了抗击疫情的使命。疫情期间,以项目为基本单位,以区域为一个局部,各项目、各区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支援,由公司统筹调配管理,极大地增强了抗疫工作的抗压能力,强有力地保障了公司在人员紧缺情况下对所服务医院所提供的后勤保障工作。
疫情爆发之后,国天物业向全体员工发出倡议书。随后,数百封请战书从各区域、各岗位上纷至沓来,国天物业“抗击新型病毒志愿者服务队”正式成立。由公司领导带头,非一线工作人员自愿报名,冲在抗击疫情第一线。与此同时,国天物业向服务的近百家甲方医院致信表达共同抗击疫情的决心,和医院全体医护工作者共同战斗、同舟共济。
疫情期间,国天物业几乎所有管理人员主动放弃休假,大批一线员工提前返岗,全面投入抗击疫情一线。可以说,经过这次战疫,进一步锤炼了国天物业的危机处理能力,优化了企业的物业管理体系和管理效率,同时凝练和升华了国天物业企业文化,企业凝聚力再度大幅攀升,为今后更大的腾飞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疫情之下,企业如何度过生存危机成为当下热议的焦点。为满足客户疫情期间日常管理,物业企业战疫方案全线升级。国天的战疫方案有哪些要点和创新之处?
王立坤:国天物业服务的业态比较多,但主要还是为医院提供专业性的物业服务,这是我们的主打产品。目前全国有一百多家医院,是我们在提供物业服务,分布在近20个省市。疫情期间,从我们服务于医院业态的体会来看,我们觉得主要是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早”。早于其他企业,以及整个社会开始行动。在2003年,国天物业参加了抗击非典的一项任务,后来我们是被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评为抗击非典先进单位。当时有20多位同事进入非典病房与病人零距离接触,对于那段历史我们是记忆犹新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在重大疫情面前,作为物业企业如何应对相关问题的一些经验。17年过去了,针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提出一个“早”字,就是早行动、早动员、早准备。
二是“稳”。主要是稳定员工队伍。疫情期间,由于员工队伍不稳定,导致没办法开展正常的物业服务,很多物业企业感觉很无奈。而员工队伍的稳定,来自于多方面,包括平时的积累。在疫情期间,我们需要对员工的生活,后勤的基本保障,如物资的调配、防控设备的保障等给予更多的关注。
三是“严”。严格物业服务的流程。尤其是医院物业服务这一领域,如感染控制、消毒等专业性的问题,工作流程要非常的严格。就此次疫情来讲,我们对过去公司的流程和此次疫情期间的流程进行了梳理,对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全体人员,从管理人员到每一位员工进行严格的培训。同时严格地执行隔离制度。为了保障员工的隔离,我们在北京特意投资建了十多间集装箱式的隔离房,保障员工在隔离期间的住宿、饮食。正因为我们严格的隔离措施,使我们公司两万多名员工在目前抗疫全过程中,实现了零感染。
记者:此次疫情对全国各行各业来说都带来不小的冲击,您认为此次疫情会给物业管理行业带来哪些影响?疫情之后是否会对物业管理行业的服务方式、管理模式带来改变?
王立坤:“千万不要浪费一场危机。”这是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说的一句话。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有人化“危”为“机”,补短板总结经验;也有人在大浪淘沙之后被拍死在沙滩上。对于物业管理行业而言,这次“危机”是对我们专业能力的一次“大考”。
通过此次疫情,进一步凸显了物业管理行业的社会价值。1981年物业管理引入内地,物业管理行业的服务价值开始显现,并从住宅向其他业态扩展。在这次疫情期间,物业管理行业的社会价值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物业管理行业在这次疫情中体现出了“战役精神”,包括战斗精神、服务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我们发现一开始大家对物业管理行业持悲观态度。以前,大家认为物业管理服务不到位、责任心不强,但在这次疫情期间,物业行业的表现让许多人出乎意料,24小时不间断工作、配合政府、员工坚持守在第一线等。”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得到了很多启示。一是创新始于顾客需求,终于顾客满意。“创新的出发点是解决顾客麻烦,创新的衡量依据是成果,而不是标新立异。”对于物业管理行业而言,好的创新在短期内可以获得业主拥护,长期可以加固企业“护城河”。二是“基层微创新是根本”。创新的源泉在于基层员工,“很多员工都坚守在一线,没有人辞职,也没有人要求加班费;很多员工也因地制宜,做出很多防控措施、消毒方法等,企业在员工保障服务方面也做得很好。”三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物业管理行业而言要以应用创新为主,我们要“以顾客需求和员工能力作为支撑点,紧跟技术变化,提高应用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