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map2map3map4map5map6
新闻中心
领导讲话
企业动态
员工风采
经理访谈
项目简报
通知通报
百家之声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员工风采
 
蓝色天使谱写爱的奉献
更新日期:2013-01-14  浏览:1103

 

       来到医院ICU病房,我见到了女护工刘建英。这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一脸笑容,非常和善,言语间透出北方女子的利落与干练。
       刘建英是地道的沈阳本地人,从2009年起做探视管理员,然后转作护工。问起为什么转换了岗位,她直言不讳的跟我描述了当时的情况。探视管理的职能就是要把好门,维持好病房秩序,但由于刘建英性格温和并不适合这项工作,于是她毅然转作护工专业,每天不厌其烦的伺候那些重症患者。
       护理重症病人,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他们的吃喝拉撒全都得有人伺候,吃饭喝茶要一口一口地喂,大小便全都在床上解。初次见到她在伺候病人大小便时,我真是有点看不过去。小便完全失禁、家庭条件好些的刘老头,用上了尿不湿,一天只要勤换着也就行了。但家庭条件一般的老李就只能靠尿壶或尿袋无数次地接着了,尽管屁股底下垫了尿垫,但他的床上经常被弄湿,湿了,就得换,换床单时,这样的病人是不可以挪动身子予以配合的,而是一定要把他抱下床才行。刘建英就是这样一天天,一年年无微不至的奉献着自己的爱心,几年来她护理过几百位病人,年龄大的有98岁,小的仅8岁。
       说起护工的甘苦,健谈的刘建英从现在护理的这个病人说起:“两个月前,68岁的刘女士因突发疾病住进神经外科ICU。当时,病人脑出血,神志时有迷糊,左半身麻木。听说需要手术,病人拿不定注意,急得直和我说:怎么办呀?做不做手术呀?和谁商量呀?我告诉她:和你最亲的人——女儿呀!病人和女儿说了,女儿劝慰妈妈:做了手术病就好了。”刘建英就是这样一遍遍的用温馨的话语安慰每位患者。这时手机响了,病人醒了,笔者随她进到一个两人间病房。因要针灸,治疗前需做好准备。只见刘建英一会儿为病人接小便,一会儿为病人擦洗,一会儿又为病人活动肢体,忙个不停。我问张女士:“这位护工干得怎样?”张女士说:“我从不说她是护工,谁问,就说是我们家亲戚,是我妹妹。她们挺不容易,干得不错。”刘建英说:“护工是个良心活,要有一颗善良、善解人意的爱心。因此,我很理解病人,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对病人好,病人、家属也对你好,因此心态要平和。”医院护工整天和病人打交道,伺候吃喝拉撒睡,又累又脏又憋闷,的确辛苦。可刘建英一直面带笑容,好像没什么愁事。她说:“做护工是苦也是乐啊!帮着他们尽快康复就是我的乐……”朴实的话语感人肺腑,记者眼前仿佛出现蓝色天使的摸样。
      她给笔者讲了一件往事。有个病人四五天排不出大便,使“开塞露”也不管用,难受得嗷嗷叫。她就用手帮助病人抠出大便,病人才解除了痛苦。病人感激地对她说:“你又给了我一条命,比我的儿女还好!”病人家属硬要给她200元钱表示感谢,她没收。她说:“这就是我的乐啊!还有,因为把病人护理得好,病人、家属有的要请我吃饭,特别是病人要出院了,难舍难分,没有不哭的。”
  谈起今后的打算,刘建英爽快地说:“从前是把工作当成职业,现在觉得工作不仅要挣钱,而是责任,是一种爱;公司对我们好,病人、家属也满意,就打算一直在这里干下去。”
       笔者之前觉得像这样的场所一定是一个非常沉闷的地方,经过这几天的采访我深深感受到,正是由于有了这群特殊身份的人——他们的活力,他们的追求,他们爱的奉献,改变了这里的氛围,使得这个地方与其说是个医院,还不如说是一个大家庭。这群人就是围在病床边的身着浅蓝色服装的护工们,我们亲切的呼唤她们为:“蓝色天使”。
(医大一院项目处李丹)
(本站编辑 徐广泉 王响笛)